肝衰竭是指肝臟受到病毒、酒精、藥物等刺激引起嚴重損害時,造成肝細胞大量壞死,導致肝細胞合成、解毒、代謝、分泌、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,進而出現凝血機制障礙和黃疸、肝性腦病、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癥候群?;颊叱3霈F極度乏力、食欲下降、腹脹、惡心、嘔吐、甚至神志改變等癥狀,由于病情進展迅速、治療難度大,醫療費用昂貴,總體預后較差。
目前在我國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(乙型肝炎病毒),其次是藥物或肝毒性物質(如酒精、化學制劑等);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、自身免疫性肝病、寄生蟲感染等也可導致肝衰竭的發生。
肝衰竭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,目前認為造成肝衰竭的機制主要包括兩方面:一是各種因素對肝細胞的直接損傷,如藥物、病毒等對肝細胞的直接破壞作用,造成肝細胞不同程度壞死;另一種則為免疫機制,例如通過細胞因子或內毒素等介導的免疫損傷。
肝衰竭患者臨床表現:患者極度乏力、腹痛、腹脹、惡心、食欲不振、嘔吐、皮膚黏膜黃染進行性加深、尿色進行性加深、皮膚粘膜出血、鼻出血、牙齦出血、消化道出血、尿道出血等,具體臨床表現因肝衰竭的不同分類存在一定差異。
根據肝衰竭起病的時間、臨床表現可以分為急性肝衰竭、亞急性肝衰竭、慢加急性肝衰竭、慢性肝衰竭。各類肝衰竭均可發生肝性腦病(表現為性格改變、行為異常、精神錯亂、意識模糊、睡眠障礙、定向力和理解力減低等)、腹水、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。
目前肝衰竭的臨床治療尚無特異有效的治療手段,強調綜合治療,包括內科基礎治療、人工肝支持治療和肝臟移植治療三方面。其中內科基礎治療原則: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針對不同病因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療,并積極防治各種并發癥,為肝細胞的再生贏得時間。一般支持治療:臥床休息、嚴格消毒隔離、保證每日能量和液體供給、維持內環境穩定、動態監測肝功能、血生化、凝血項等變化。針對病因和發病機制的治療:對于乙肝病毒標志物陽性及HBV DNA陽性的肝衰竭患者,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盡早酌情使用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、替比夫定、恩替卡韋等。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抑制病毒復制,近期可遏制肝衰竭的炎癥過程,遠期可抑制炎癥發作,延緩肝纖維化,降低肝癌發生;但應注意后續治療中病毒變異和停藥后病情加重的可能。對于藥物或酒精所致肝衰竭,及時停用可疑藥物和嚴格戒酒。另外營養支持、胃腸道保護在病程中尤為重要。在患者肝臟解毒功能嚴重低下、代謝嚴重紊亂的情況下,早期行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,是促進肝細胞再生的有效手段。積極防治各種并發癥,是影響病程長短及預后的重要課題。所以肝衰竭的診治需要早期診斷、治療、積極針對病因治療,尤為重要。